一场有趣的辩论
近日又看到一些精彩的“辩论”,关于传统文化或者是修行的。虽然我也就看看,可我也有自己的想法。
首先,我觉得我们需要弄懂辩论的点是什么,或者说,我们辩论的主题“传统文化与修行的好坏”是否正确。
老子的《道德经》上说:吾不知其名,故强名曰道。由此可见,所谓的道本就是刻意命名的,所以我们无论怎么去形容,只要是该“形态过程”都是对的。
单纯的去辩论好坏,似乎已经是偏离本质的了。没有什么意义。
其次,至于说什么《道德经》之类的典籍的好坏,也是觉得有点过于片面的,我们首先要给它个“命题”。如它是作为哲学典籍理解,还是说作为修行典籍理解?
《道德经》争议比较大,修行典籍去理解,我们都未曾修行出过什么直观的可以表现的“神通”,所以我们还是以哲学去理解。
哲学的理解,也可以理解为修行,而这种修行,那是人生境界与精神的“进取”。不是我们常理解的“飞天遁地”修行。
作为哲学来说,我个人认为它的积极作用是大于负面作用的,它所阐述的“道”是一种“形态演变的过程”。如太极,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“装糊涂”。
人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,有时候我们揣着明白装糊涂,可以让事情得以更好发展。
而太极生两仪,不就是穿着明白装糊涂,却心理明白怎么回事的表示?之后的两仪生四象,不就是各自观点的拥护?
或者我们再说个直白些的,就以《道德经》一书的销量来说,你是觉得“众人皆醉你独醒”吗?
其次还有不少以现代科学说的“宇宙大爆炸”、“粒子论”之类的来辩论,其实我觉得这个是没问题的,甚至很正确,可是这是否也是形容的一个“形态”?
都是描述那个“形态“,那为何你说就可以,别人说就不可以呢?
故而,其实很多时候有些“庸人自扰之”的意味。本身辩论的“主题”尚不明确,争论再多也不过是口水话。
言归正传,不要迷信盲从,我们要以理性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看待那些著作经典。不管它是如何表述的“形态”,它能在某个较为特殊的时期给我们带来“明悟”就不错了。而不是纠结于那个“形态”的对错。
2022-04-16 23:46:46
目录 返回
首页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