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词用错了就意思大不相同,例如“享年”与“终年”
作为一个小道士,在古文方面还是下了些苦工的。
某些词汇的应用,就涉及较多的内容,若是没弄好,不仅意思可能会变,甚至还会贻笑大方。
外出与人交流,有朋友就询问我,要是有人去世了,讣告或者是碑文之类的,该如何写才好。
主要是“享年”与“终年”的分别,因为朋友就在这上面出过岔子。
从干支纪年法的含义,以及相关文化习俗的表示,其实人的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叫法。
根据蔡邕的《郭有道林宗碑》等内容记载,
古人将:二十至二十九岁为“存年”;三十至三十九岁为“得年”;
四十至四十九岁为“酉年”;五十至五十九岁为“终年”;
六十至六十九岁为“享年”;七十至七十九岁为“寿年”;
八十至九十九岁为“高年”;一百岁是高年期颐;
死于非命(非正常年纪死亡)为殁年;年纪很小则称早殇或早夭。
根据上面的划分,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,在有人去世,需要发讣告,
或者是相应的碑文等内容填写的时候,该如何“用词”。
按照传统习俗,人去世之后,会依次经历:停尸,报丧,吊唁,入殓,出殡,哭丧,下葬,做七,招魂送魂等九个阶段。
而报丧的时候,就会用到上述“词汇称呼”。
虽然现在是提倡火葬,可是后面的骨灰,还是会有人希望“入土为安”的。
再有就是存放,祭拜的时候,碑文或者是相关信息的写作。
都要“咬文嚼字”一些,这样会让人觉得“较为舒服”,“理应如此”才对。
传统文化有着其糟粕的地方,但是也有带给我们“美感”的地方,理性对待才好。
2022-11-15 12:23:38
目录 返回
首页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