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日一道 | 华夏文化历史为何叫做“春秋”而不是冬夏?
最近看书的时候,看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国学问题:“华夏文化史为何被叫做春秋,而非冬夏?”初读,猛然一惊,似乎还真未曾考虑思量过,细想,又合情合理。
从玄学道教的角度来说,一阴一阳才是道。天地之前存在着两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状态,如同冷与热。冷是冬天,热是夏天。
春天,是冬天进入夏天的过渡;秋天是夏天进入冬天的过渡,这两个季节,相比夏天的极热、冬天的极冷,是为不冷不热。所以,春秋表示很舒服,很适应人的感觉。
其次,一年之中,有二十四个节气。夏至是白天最长,夜晚最短;冬至则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。春分和秋分是昼夜平分,白天和夜晚一样长。
春秋两季,总的来说是不冷不热的,昼夜也是平分的,同时,也是阴阳较为平衡的一个时间段。古人将其视为:最公正最平和的一个时段。持之平也。历史需要公平公正,所以叫春秋好过于叫冬夏。冬夏的状态,像极了对立状态,而春秋则是相互依存的状态。正如世事,谈不上对立就一定是不好;也不应该固执的认为,相互依存就是最好的状态。
其实大多时候我们认为古人迂腐,可无法否认,古人对于某些规则理解之透彻,现实应用之贴切,让我们现代人汗颜。
17
08月
2021-08-17 20:57: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