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水从不加班:为何越用力做好人,越做不好人

近期的文章,我都是从现实的角度与诸位分享,但是从某些好友的反馈来看,
好像又出现了认知偏差,这里我明确的给大家总结一下吧,玄学与现实,就像是太极的阴阳两面,可以有此消彼长,但是不能脱离只留一个。从现实的角度去理解玄学,从玄学的角度辅助现实,如此相辅相成,方为“道”。今日,便是想与诸位聊聊较为常见的一个话题——上善若水。诸位可曾有过这般困惑?有时我们绞尽脑汁想办好事、存善心,《道德经》有云:"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"水,从不刻意彰显自己的"善",却成就了至高的善行。它流淌、滋养、包容,一切皆发于自然,如春雨无声润物,如江河不择细流。
当我们过于执着于"行善"的形式与结果,善念便蒙上功利尘埃。
如同溪流若强求自身去浇灌每一株草木,早已在疲于奔命中干涸。
刻意求好,心便难以纯粹,行动也易显僵硬造作。
水之德,在于随方就圆,遇山则绕,遇壑则填,从不强求。便如逆流而上的孤舟,费尽心力却收效甚微,甚至激起逆反。过度关注"我在行善"之念,精力便分散于自我审视与表演,如同观水之人只顾欣赏自身倒影,却忽略了水本身的润泽之力。
那些未加思虑、出于本然流露的善意,
恰似山间清泉自石缝中涌出,纯粹而清凉。
因无"我在行善"的刻意,故无滞碍,更能直抵人心,润物无声。
水之"善利万物",在于它只顺应万物需求与自然地势。人若能如水般,在恰当的时机、以恰当的方式回应外界,如同大地承载万物,默默无言,却成就了最宏大的慈悲。
莫将"行善"作为刻意目标,而是涵养一颗如水的平常心。
关注事情本身的需求,而非执着于"我"该如何表现善心。做了便放下,如同水流过山涧,滋养了草木便继续前行,不恋栈,不回头。而无心流露的善意,却如深山古木,因循天性而参天蔽日。
26
07月
2025-07-26 22:53:59